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陈光威:民族梦,报国情,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作者:易芳 时间:2018-04-23 评论(0)
         “碳纤维”,离我们既远且近。近到可以握在手上的鱼竿,远至浩瀚云海里穿梭的飞机。就是这样的距离,在陈光威老先生的手中被奇迹般地联结了起来。国产碳纤维的从无到有,成就了陈光威一生的报国情怀,也令他成为民营企业家中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正可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从民用到参军
    打破国外封锁的“民族英雄”
           “光威”这个名字,早在碳纤维之前,已经作为知名钓具品牌驰名中外。
           1987 年,陈光威先生成立光威鱼竿厂。基于“洋为中用”的经营理念,陈光威将长子陈亮送往日本留学、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陈亮回国后带领销售团队开发市场、发展代理商,光威钓具产品很快遍布全世界。
            到1992 年时,光威集团钓鱼竿年利润已达千万,但陈光威并不满足于现状。1995 年,陈光威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方针,在继续发展钓具事业的同时还要围绕上下游及横向领域进行拓展,要从钓具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1998 年,光威集团引入国内首条宽幅预浸料生产线,当时,宽幅预浸料生产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并对华封锁。国外企业对光威很不看好,但陈光威认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碳纤维预浸料进行下游钓具消耗,也可以将产品分类处理。”与此同时,光威引进进口织机开始进行碳纤维织物的生产,这对当时国外企业造成极大震动。
    “成就自己的往往是敌人”。进入新世纪,国外民用航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国外碳纤维供应商对我国碳纤维下游企业采取“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政策。为打破这种“卡脖子”似的封锁,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碳纤维的自给自足,陈光威果断决策:要自主研发碳纤维,上马碳纤维项目。
            创业的征途上荆棘坎坷。在最初的研发阶段里,受到思路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研发进展比较慢。随着研发的压力逐渐增大,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陈光威始终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人只要想干碳纤维就一定能干成。心急心切的陈光威常常吃住在公司,亲下生产一线与技术人员讨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 年,光威生产的碳纤维与国家需求出现了命运的交集:当时国家某项目组到光威考察预浸料生产线,偶然发现光威在生产碳纤维,专家组成员马上将此事上报科技部。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亲自到光威取样测试,光威碳纤维由此进入国家视野。
            2005 年,光威的碳纤维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光威从此正式迈入“民参军”的历程。当时台海局势紧张,国外对华施行碳纤维“技术/ 装备/产品”的全面封锁,国防军工企业陷入“无米下锅”境地。陈光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将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国防军工事业,同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由此,在钓具经营阶段从未亏损的光威开始“脱富致贫”。从2002 年到2014 年,为了碳纤维的研发,光威集团消耗了全部的积蓄,向银行贷款最多达到20 亿元,陈光威先生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面对老伴王言卿的不解和担忧,陈光威说:“我们还有鱼竿和复合材料在赚钱,最起码能保证工人的工资按时发放。”
           12 年里,为支持碳纤维研发工作,整个光威集团没有分红,工资水平也处于极低状态。当时的上市合伙人也对工资水平极低却能成功研发出碳纤维的光威感到惊异。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地里,光威成功了。现在,光威已经拥有碳纤维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并具备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及生产线建设能力。2015-2017 年,在T800 级高强中模碳纤维和MJ 系列高强高模碳纤维工程化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优异成绩承担国家立项,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经过“7 进3”到“3 进1”,再次占据了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和生产的制高点。
            到2016 年为止,光威的碳纤维生产线已从最初每分钟几十米的纺丝速度提升到每分钟纺丝300 多米。在碳纤维行业,曾经被国外封锁垄断局面也完全被打破,光威的碳纤维产品已经覆盖了从国防军工到民用两大板块的多个应用领域。
           21 世纪,“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自己碳纤维材料的历史,迈进了全新的时代。
           陈光威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国产碳纤维事业,今天光威碳纤维获得这些引以为豪的成果,应该就是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企业家最大的告慰。

    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
    咬定青山不放松
             陈光威与碳纤维的相遇,可以说多少有一些“命中注定”的传奇色彩。
             最初下决心研发自己的碳纤维,是为了打破国外对此材料的封锁,而能够真正排除万难将这条路一直坚持走下来,还是因为后来得知碳纤维能够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生产碳纤维能够实现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
    “自从遇见碳纤维,我爸就着迷了。”现任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这样说:“原本他并不知道碳纤维能为国家军工所用,自从知道是国家需要碳纤维,他就更加着迷了。”
              从钓具到国防军工用碳纤维,陈光威带领着光威集团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途。
    自从知道碳纤维是国防应用的需求,是国家急需这种新材料,满怀报国热情的陈光威将全身心的精力以及全部身家都投入了碳纤维事业。光威集团前副总兼党委书记、陈光威的创业伙伴梁日信这样形容碳纤维的研发过程:“一般人很难想象他经历了怎样艰难的一切。”
             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几乎是从零开始研发碳纤维的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现任光威集团副董事长、陈光威的二儿子陈洞先生这样形容:“最初就是连厂房设备都没有,所有一切都靠我们一手一脚、一遍又一遍反复尝试造出来的。”
            现任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张大勇回忆:“那时我们是从不懂原丝到逐渐认识原丝开始的。”
    设备和工艺是碳纤维生产的核心,光威的设备是自主设计制造的,从而保障了工艺的稳定。碳纤维的生产线长达3、4 百米,一条生产线上有二千多个控制点,每个点都要去确认,从聚合、纺丝、碳化等生产工序到溶剂的、废料回收等辅助工序——反复尝试、不断更正,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从时间、人力到资金量巨大到难以承受。
          为了支撑碳纤维研发的持续投入,光威开始向银行贷款,陈光威也将房产全部抵押。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找到陈光威的夫人王言卿签字时,她才知道企业已经面临了这样大的困难。陈光威和老伴是患难与共的夫妇,夫妻两人结婚时房子还是土坯房,这位身材魁梧的胶东好汉自己肩背二三百斤的石条,用石头盖了一间新房,塑料布当窗户。月光下屋子特别亮堂,两个人高兴得一宿没睡。“他前半生吃过很多苦,但是自从做鱼竿起从来没有赔过钱。因为做碳纤维,这些成果都赔进去了。”王言卿回忆道:“我很生气也很心疼,就是不签,那是他第一次求我。”
            一直承担光威碳纤维产品标准检测的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徐华教授全程见证了光威碳纤维的研发历程。他这样回忆当时的艰难:“那时候陈光威夫人老跟我说一个词‘揪心’,我知道,一个‘揪心’可以解读成‘愁’字,更可以看成是先生对国家需求的担当、对企业发展的责任。当年那样的环境下,面临困难重重。如果不是抱有特别强烈为国贡献的报国情怀,很可能就会退缩了。”
            由于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的种种困难,陈光威早出晚归,有时甚至睡在工厂里。但王言卿回忆起丈夫却是“什么时候都说没问题”,陈亮回忆起那时的父亲也永远都是“哼着小曲出门哼着小曲回来”——似乎工作并没有给他压力,而永远是令他快乐的。
            有一年过年,王言卿从集市上买了10 元5 双的袜子,儿子们说她太节俭,陈光威却特别喜欢。“他就是这样,在物质方面毫无要求,一年到头都穿着光威工作服。”陈洞说:“什么都不舍得,但对碳纤维呢,一投就是十几个亿,眼都不眨。”
           有个“一根丝”的故事,到现在还令合作伙伴们印象深刻。一次陈光威陪着徐华去车间参观,他看到一根掉在地上的碳纤维,弯腰捡起来舍不得扔掉。在徐华看来,陈光威一根丝都舍不得扔掉,节俭之外,更是尊重自己的劳动,尊重自己的事业。
           “他身体状况不好时我去看他,那是我们自合作以来第一次拥抱,也是身为朋友的最后一次拥抱。”徐华认为,上个世纪国产碳纤维的研发工作一直是“原地打转”,就是在近十五六年里才获得真正的发展。而在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里,正是陈光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激励了无数中国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携手奋进推动国产碳纤维事业的前行。
             他像一块磁铁,制造热爱与激情的磁场“我爸就像一块磁铁,碰上他的人就会被吸引住,再也离不开了。”陈洞感慨地说。
             陈光威的团队没有一个人是碳纤维专业出身的,大多数都是搞设备的。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过程里,没有人提出涨工资,没有一个人退出。这就是陈光威的人格魅力。他在管理上很严格,但他也投身生产一线,处处以身作则。
           “跟他一起工作感觉特别痛快。”现任光威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的李书乡先生表示,1988 年和陈光威相识以来,他的真抓实干、宽容大度和超高执行力始终打动着自己。身为一个老板,他认为“功劳都是别人的,过错都是自己的”,这点特别难能可贵。
             回忆起这位老搭档老朋友,李书乡感慨万千,“他常说时间不够用,还说人体结构不合理,腰椎应该更结实,脊椎骨应该有两条,这样就没有那么容易出毛病了。”
    在员工眼里,陈光威事必躬亲。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他都已经在办公室里,晚上回家睡不着觉,凌晨两三点又开车到车间投入研发。2004 年来到公司,现任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的张顺始终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光威时他说的一句话:“小伙子,好好干,一切都会有的。”就是这么一句话,一直激励他这么多年。
             只要和某个员工聊过一次,陈光威都会把他们的具体情况记得非常清楚。他鼓励员工,让所有技术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哥德巴赫猜想”,每天除了讨论设备就是讨论技术,记录思路。这样的头脑风暴持续了很长时间。
           有人曾经问陈光威,要干到什么时候退休?他说:小车不倒尽管推。他确实也让所有人看到,为了国产碳纤维事业,他在工作一线战斗到了最后。

    一句值了
    民族企业家人生价值的极致体现
           陈光威尊重科学也尊重科技工作者,曾经多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到工厂指导。“我去过光威很多次。陈光威没有把工作全部交给研发队伍和科技人员,他亲自钻研这些技术难关。我每次去他都对我提出关于碳纤维研发的技术问题。谈的不仅是发展,技术问题同样专业。”
           2008 年中央十台的科普节目“大师讲科普”邀请杜善义进行《小材料. 大世界》的讲座,讲述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讲座播出时间在晚间11点左右,节目播出后,陈光威第一时间给杜善义打电话,问能不能要一份这个讲座的节目光盘。“他可能是第一个跟我要的人,他说要多看几遍好好学习一下。”杜善义感叹:“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能够抱有这样的学习精神很难得。”
            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拥有“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杜善义认为,这四种精神在陈光威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陈光威不仅是企业家学习的榜样,也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企业家。我们的民营企业家都能像陈光威这样,民营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陈光威先生在病重弥留之际,曾经留下过一句“值了”。他总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而事实上,他的人生也真正实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陈光威带领光威人走过了星辰大海的征途,他的精神火炬将永远留在光威,也将继续为国产碳纤维事业贡献光和热。

    记者的话
           敢冒风险,勇担责任,急国家之所急,投身国产碳纤维领域。陈光威先生身上这种民族企业家的精神力量,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无形财富,也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骨。
           陈光威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但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无数人,也将永远为企业界和科技界照亮国产碳纤维研发的奋斗前路。陈光威先生的精神不仅留在了光威,他的报国情怀和民族企业家精神也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梦”的浩瀚星河里。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