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徐卫林:带来纺纱革命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7 评论(0)
    徐卫林总有幽默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想法,把枯燥的理论讲得让人忍俊不禁又印象深刻。他自己也坦言,有时候感到做科研还挺快乐的。
        徐卫林直接、务实、反应敏捷。尽管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依然很清晰明白地强调自己的第一身份——老师,并为自己在学生中的好口碑感到自豪。他还有很深的纺织情节,想改变外界对纺织院校的看法:纺织院校也可以成立材料学院和生命科学院。
        拥有智慧的他也会在生活中耍点小聪明:开会时恰是他手指“忙碌”的时候,他用手机给学生发短信,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会给企业发短信,告诉他们他最近正在做哪些可能对企业有用的东西……他说这样可以“优化时间”。
       
       
        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教授、博导
       
        徐卫林 带来纺纱革命
       
        他在纺织材料及纺织新产品领域成就突出,在新型纺织测试仪器的研究及测试方法领域屡有建树,2004年就成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人选。他发明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这一技术被称为纺纱工业的一场革命;他准备消灭浆纱浆料中的“PVA”并实现绿色上浆,改变多年来涤棉浆纱的“思维定势”;他深入小口径人造血管的仿生构造及性能研究领域,做出了目前仿真度高的人造血管……
        他,就是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学科带头人徐卫林教授。
       
        灵感引发的纺纱革命
       
        在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学术界,徐卫林是一个另类,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纺织厂走出了多年来突破超高支纱极限而不得的困境。
        徐卫林与如意集团的合作最初目的是用超细羊毛加工超薄丝绸羊毛混纺面料,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纺出超高支毛纱。为此,他多次往返企业和学校之间,在又一次准备出发去如意集团的晚上,徐卫林琢磨,这次去能不能有所突破?
        躺在床上的徐卫林拿出如意集团的材料边看边思考,他没有走上提高纤维细度、罗拉握持力等工艺路线的老思路,在看到用来生产超高支纱的纺纱模型时时,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断头易发的加捻三角区中为什么强力大的长丝只从中间喂入?是否可以将长丝分成两根,这样就会分别增强三角区两边短纤维的强力,将三角区分割开,纺纱最薄弱的环节就变短,那么生产的稳定性是不是可以增大?
        为了增加工艺可行性,这时候徐卫林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长丝不可以放在三角区外面,成为三角区的侧边,而一定要短纤在外面呢?如果短纤和长丝进入三角区的位置调换一下,长丝对短纤的加强力会在二者一接触的时候就形成。
        就这样,“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核心理论就在徐卫林“为什么长丝不可以在外面,一定要短纤在外面”的疑问中诞生了雏形。
       
        院企合作的典范
       
        如意集团作为国内毛纺顶尖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具有快速反应素养的企业,对新技术有强烈的兴趣,这为徐卫林的想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得以迅速投入实践研究。
        在有了初步构想后,徐卫林第二天就到了如意集团。下午两点,他把这个模型向如意集团的执行总裁丁彩玲介绍后,主管企业研发工作的丁彩玲立即意识到这项构想的重要性,激动之余,马上偕同徐卫林来到一线车间。
        车间主任和工人听说要进行这样的改造后大为吃惊,通过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工人对设备进行改装后,高支纱真的纺了出来,紧接着,车间开始加班加点地改造设备,调试、试织。羊毛、蚕丝、原先只能在走锭纺上用的兔绒……企业的研发人员把所有能找到的原料都拿来进行尝试,最终证明这个模型在生产上具有的巨大实用性。
        在生产中,用这项技术纺纱带来的变化更为可观,当喂入可溶性长丝时,就可以纺超高支纱;原来66支羊毛只能做60支纱线,在嵌入式纺纱中,可以纺80支纱;此外,落毛落棉,很多不够细的绒,以及木棉纤维等原来不可纺的原料使用这项技术后成为可纺原料,原理上只要这些纤维能够做成粗纱,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都可以纺;进入纺纱三角区的四个组分可以任意选择原料和颜色,长丝可以变成水溶性维伦,蚕丝,粘胶、涤纶、锦纶等,短纤可以是棉、毛、麻、羊绒、兔绒等等,从而使成纱品种变化多端;对于羊绒企业来说,长丝可以用S捻棉纱替代,中间喂入羊绒,做Z捻纱,成纱后棉纱褪捻,里面是呈平行状态的棉纤维,外面是羊绒纤维,纱线风格柔软蓬松,同时降低成本……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