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相关信息
  •  
    教研互补实现“大纺织”全程融合
    作者:梁龙 时间:2014-06-19 评论(0)

    教研互补实现“大纺织”全程融合

     

     

     

     

       为了实现天津工业大学“教以务新、务需、务用”的教育教学理念,针对纺织院校普遍存在的纺织工程专业校内工程训练难、校外实践深度参与难,不能实现“大纺织、全过程、信息化”工程实践的核心问题,及“大专业、分方向”培养造成的知识与能力欠缺,多年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党委书记王瑞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持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创建出了与现代纺织技术及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通过教研结合,自主研发并重,多年来我们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与现代纺织技术相对接,以小型化、数字化、系列化为特点,与‘大纺织’加工链相一致,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工程能力实践平台;构建了涵盖纺、织、染‘产品设计→上机实现→质量控制→品质检验与评价’全过程的,各专业方向融为一体的,基于终端产品研发需求的‘产品链’工程能力实践方案。”王瑞教授表示,“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不仅解决了工序多、流程长,学校难以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体系而造成的专业培养中“全流程工艺上机难、产品设计实现难,学生不能实战训练”等工程实践的瓶颈问题,还解决了实验室设备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差,难以与现代纺织技术装备对接等问题。并打破了分专业方向的局限性,有效解决了现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要求对接难的问题。

     

     

     

    “这个成果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利用同一平台完成同一项‘大纺织产品链’终端产品开发项目,弥补了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欠缺,实现了‘宽口径’知识技能与现代纺织企业产品开发需求的无缝对接。”王瑞教授介绍,通过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该成果还将数字化、信息化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融入和固化至工程实践教学,突出了CAD/CAM技术,更新了实践内容与手段,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纺织产品设计与加工、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过程中的应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实现了工程实践与现代纺织技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实践平台,天津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小型设备灵活便捷、省时省料,有效解决了大型设备无法小量制作、效率低、原料浪费大、工艺调整不灵活等难题。其中,10克纤维即可上机试纺试织,8小时即可完成从纤维原料到织物样品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及效果,并深受企业欢迎,成为畅销产品;在小型数字化系列设备和配套软件的研发过程中,教研互补,师生互动,取得了系列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5项;部分设备进行了技术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纺织桑麻科技一等奖。

     

    2008年至2012年,在全国纺织行业组织的纺织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专业共200余名学生的作品获奖,并有60余项学生作品被企业用于生产。多年来,通过“工程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对“大纺织、信息化”重要知识点和关键技能的掌握。根据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反馈,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设计实战能力强、工程综合能力强,特别是适应现代化设备与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参照本成果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案,目前天津工业大学 “工程实践中心”还创建了以“小型、快速及柔性组合”为特点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平台,以最小的投资建成了小型“非织造工厂”,用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已投入教学使用,并吸引了全国10多家新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院校教师的参观、学习及培训,成为又一个全国领先的亮点。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