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肯定的是,印染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成绩显著。首先,先进技术、装备、工艺推广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在工艺、技术方面: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已推广到行业30%~40%;涂料连续轧染、冷轧堆染色、退染一浴工艺、气流染色和浴比小于1:8的液流染色、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应用比例达10%~20%;印染行业冷凝水及冷却水回用、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比例已超过50%以上。在设备方面:印染行业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广比例达10%-20%;助剂中央配送系统,自动调浆系统,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在线检测技术,已推广到行业的20%左右。在管理方面:大力推进三级计量管理,化学品管控等,大大提高了行业在环境和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
此外,印染废水集中处理趋势明显,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化方向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印染行业的的准入门槛和废水排放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倒逼着印染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向绿色化道路发展。
根据2012年环统数据,在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23.7亿吨,居第3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7.7万吨,居第4位,氨氮排放量1.9万吨,居第4位。印染行业的环保道路任重道远。特别是,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印染行业产能90%以上在东南沿海五省,由于产能过于集中,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污染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提标改造难度大 监管要到位
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代替(GB4287-92)旧排放标准,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执行情况看,仍有部分企业无法稳定达标排放。
从五大省废水排放情况来看,各省都在努力实施新排放标准,但困难重重,提标改造的技术问题、资金投入、土地等都成为制约企业达标排放的因素。可见,目前新标准尚未全面执行,而且印染企业未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有的地区达标率还不十分理想。
正是由于污水治理与经济利益相冲突,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污染治理标准不高,管理不到位,责任不到人。尤其是分散在工业园区外的小企业,污水治理设施不健全,污水处理装置运行不正常,污水得不到稳定有效治理。同时,随着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也不断增加,这与原来设计的污水治理设施的规模和工艺要求的差别越来越大,直接造成超负荷运行或低效运行。
虽然许多印染企业的污水治理的设计处理能力、工艺等符合企业现有的污水治理要求,但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污水治理设施维护管理不专业所致。很多企业只求通过环保验收,而忽视了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和措施。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在未报经环保部门批准的条件下,擅自改变处理工艺或者闲置甚至拆除部分治理设施,污水管道私拉乱接,给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的运营维护。
废水分质 建立减排台账
节能环保是一个系统的长期问题,必须在排污者付费、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的基本原则下,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强化市场监管和服务,使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使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对此,印染行业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抓紧推进印染行业产品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印染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加快对产品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污染严重印染生产线的淘汰。同时,严禁工艺线路长、能耗高、水耗高、效率低、密封性差的落后生产装备的转移。
特别是,加快实施印染废水分质处理分质回用工程,根据废水主要污染物特征合理调整处理工艺参数,确保治污设施持续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设施的减排效益。
同时,印染企业要不断提高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在加强印染企业环保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治污设施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设施减排效益。建设完善中控系统和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信息化,逐步提升处理工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
最好印染企业要建立生产和治污设施运行台账,按月记录产品产量、原料用量、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生产参数,按日记录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水量、水质、污泥产生量与处置情况、用电量、药剂消耗量等主要运行参数,每年开展一次全厂水平衡分析。减排台账资料必须要善保管,这样可以随时接受各级环保部门核查。
当然,环保不可能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就能单独解决好的,必须要全行业、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盈利水平不高,规模不够大的印染行业,完全可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印染企业集中的地区,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印染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进而提高企业治污效率,降低治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