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两会声音】陆亚萍:有责任的企业家一定是慈善家
    作者:本刊记者 梁莉萍 时间:2016-03-14 评论(0)
    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对慈善的认知有了非常明显地提高,尤其是慈善组织在规模、质量及增长速度上都有了较大突破,并且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因为一些不和谐现象引发了杂音,但是我国的慈善事业近年来还是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其前景也是非常值得期待。可以这样说,慈善事业在弘扬传统美德,扶助弱势群体,紧急救灾救援,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企业的代表,怎样参与慈善公益,如何理解慈善公益,对这项关乎社会文明程度的事业应该如何定位和加快发展,江苏亚萍集团董事长陆亚萍提出了几点想法和建议。

    企业家应勇于承担慈善公益的社会责任
    我从年轻时投身创业,一晃已经数十年。在一路打拼的过程中,太多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在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到的前提下,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不管对企业和企业家而言,都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这些年,尽管企业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我仍深刻记得自己的誓言:企业需要不断做大做强,更应该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依然保持着创业之始的“布衣”本色,时刻提醒自己要用感恩之心加倍报答社会。
    这些年,我数十次向贫困地区、洪涝灾区、希望工程和当地社会福利事业、特殊群体捐款、捐物,我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到急需帮助的人,为慈善公益事业尽一分心力。就在这助人的一次次经历里,每一次都让我感触很深。在我的家乡南通海门市,因为多种原因还有一些无法正常走进课堂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圆梦,我找到当地学校,多次沟通成立了“亚萍春蕾班”。我吸收了二十多个各种原因无法入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资助她们上学,现在这批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我还将一直提供帮助直到她们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对特殊家庭的员工给予资助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事业,还有社会特殊群体更需要关爱,其社会意义更大。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承担的社会责任,尽力为慈善公益出一份力,企业家应该有这个使命感。
    开展慈善公益事业需要提升公民的文化内涵
    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我感觉主要是人们的文化内涵还未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对于全面提升人们的公益自觉意识就是个挑战。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并尝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并坚持二十多年。早在上世纪末,我提出以当时享有盛誉的“亚萍牌”花布与诸多外商换取了数以吨计的珍贵千年沉香及沉香木,后又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精心雕刻了“千手观音”“敦煌乐女”、“福禄寿”等一批艺术瑰宝。同时又在全球范围内收集民间收藏的一些沉香艺术珍品、孤品,现在在亚萍艺术馆内收藏的印尼加里曼丹、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海南的土沉、水沉、沙沉、蚁沉、奇楠沉香手链挂件等藏品,还研发了等一系列沉香檀香衍生产品。
    文化是提升民族精神的灵魂,亚萍香道文化艺术馆的诞生必将带给我国悠久的沉香文化新内涵,必将给深谙香道的收藏者、香友们带来沉香文化独有的厚重感,这对提升人们的文化品味和素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也是为社会慈善公益做贡献的不同途径。慈善事业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机制来推进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着不可回避的诸多问题,比如公民慈善观念较为落后,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与社会转型加速不相适应等等。
    我们应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慈善立法,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要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推动慈善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再次,应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现代慈善理念,引入更多的公民参与;最后,要完善税收减免政策,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另外,慈善也需要宣传,要通过争取广大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重点宣传“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典型,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向善行善的良好风气。
    企业在为社会贡献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着环境和生态的企业责任,这一点要时刻牢记。企业管理者必须平衡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自觉做到经营发展遵纪守法。一方面通过改进提升生产技术,做到环保生产、效率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由产业链低端转向高端,转向低污染、零污染、高回报的领域。此外,还要在企业和社会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从每一个员工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带动更多的人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让“人人为环保”成为现实。
                                                                                                 (摄影/新华社记者 于先云)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