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独家专访】中纺院:两接“军令” 纺织科研国家队的 “智造战疫”
    作者:牛方 时间:2020-03-18 评论(0)

       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疫情发生之时就先于行业自觉吹响集结令,春节期间自觉上演千里逆行;有这样一支队伍,急疫情所需,从一把手到已经退休的职工纷纷驻扎在生产一线全力保障生产;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此次抗疫中两接“军令”,并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国家交予的任务;这样一支“召必回,战必胜”的队伍,他的名字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
           中纺院是纺织国家队,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初期为化纤行业以及化纤装备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轮战“疫”的过程中,中纺院积极履行央企责任,从研发到生产,从纤维面料到装备制造,充分发挥自身医用防护新材料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优势,围绕疫情物资所需全力开展科技攻关、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对于2003年非典时期就参与战“疫”的中纺院来说,17年后再上“战场”的感受如何?身负重责又是如何承压而上?对于疫情又有着怎样的思考?本期“战‘疫’智者说”栏目采访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深入了解疫情之下中纺院的主动作为和国企担当。

    面料保障、装备研制、产品创新、质量检测
    六大方向战疫 全力满足需求
            《中国纺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期间中纺院中纺新材料公司就因研发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受到表彰。有了17年前的经验,本次新冠疫情发生中纺院是如何第一时间做出响应的?作为纺织科研国家队,中纺院是如何用科技之力助攻抗疫的?
            庄小雄:
    疫情发生以来,中纺院根据中国通用集团统一部署,于大年三十就紧急成立了医用防护材料及制品应急工作组,提出“科学防护、全力以赴”的总要求,聚焦国家急需、履行央企使命,充分借鉴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经验,协调联动内外资源,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科研、生产、整合防疫物资,以科技优势竭力解决“卡脖子”的核心关键问题,全力投入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及装备研制。
            疫情期间,中纺新材料公司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产量由每天1.5万米逐步增长至4万米,实现了防护服面料的稳定生产供应。截至3月15日,已累计生产符合GB19082-2009的防护服面料160万米,可生产约50万件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在防护服面料产量与日俱增的基础上,中纺院整合面料生产企业30家,总计激活产能超60万米/天;对接全国个体防护类服装加工企业83家,激活加工能力超20万件/天,全力打造防护服、隔离服全产业链,形成点对点四大产业协同区域。

    用中纺新材料公司面料加工制成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面对医用口罩、防护服需求剧增,关键生产设备“卡脖子”的困境,在国资委统一部署下,中纺院中丽制机公司迅速确定了口罩机和防护服压条机作为主攻方向展开科研攻关。其中医用防护服压条机9天试机成功,已进入批量生产,预计3月底可完成154台;3月6日,首台全自动平面口罩机机电联调一次成功,预计3月底可生产59台;N95立体口罩机预计3月20日下线,月底计划生产6台。此外,中丽制机公司可根据市场客户需求,提供熔喷无纺布生产成套设备。
            鉴于一次性口罩和防护服供应严重不足、资源浪费及后处理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中纺院发挥材料优势、技术优势,加速开发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手术服和口罩等物资。目前可重复使用的手术服已经开发成功,可重复使用80次,正加紧推动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开发进程。
            而针对防疫所需的消毒湿巾市场需求,中纺院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中纺绿纤公司发挥绿色纤维环保无污染、柔顺亲肤等特点成功开发出安全环保、便捷易带、可生物降解的含有75%医用酒精的消毒湿巾。公司与20余家下游湿巾企业对接,打通了以卫赛尔TM为原料的消毒湿巾产业链,目前已生产500万片,计划于3月底前生产1亿片。绿纤®—卫赛尔卫生湿巾在京东商城、淘宝商城正式开始销售,为广大人民群众复工复产复学提供更多的安全防护。
            中纺院充分利用全产业链优势,对防护服面料质量进行全面把控,已累计承担检测350批次,1500项次。同时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研制的医用、安全防护用等产品相关标准在此次疫情中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说,从面料生产到产业链整合、再到装备研制、防护物资以及消费终端产品创新研发、质量把控等等,中纺院尽了最大所能发挥智造潜力,履行了央企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中纺院中丽制机公司防护服压条机已投入生产

    精耕细作、加强内功、结构优化、创新模式
    六大举措发力 力争平稳过关
           《中国纺织》:随着复工潮的到来,中纺院以及下属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如何?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企业主要遭受的损失有哪些?当前生产经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什么?
           庄小雄:
    本次疫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都非常大,截至目前,中纺院全级次28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但由于疫情影响,中纺院所属企业因员工返岗率低,导致产能利用率明显大幅度下降,绝大多数已复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仅为50%左右。同时,由于物流滞缓及物流成本较高、原辅材料不能按期到位、下游提货暂缓,资金周转困难等影响,现阶段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除此之外,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市场疲软,需求端受到抑制,该影响也向上游各环节传导,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方面都产生了较多问题,中纺院身在其中,也受到上游原料供给问题、下游订单不足、产业链协同困难等各类问题的影响。对此,中纺院在自身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作用,致力于推进产业链的复苏,为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纺织》:面对疫情影响,公司上下进行了哪些策略调整?后续将采取哪些措施恢复增长或寻找新的增长点?
           庄小雄:
    面对行业复杂环境及疫情带来的影响,中纺院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抓好工作,积极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在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中纺院将积极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全力以赴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二是精耕细作、加强内功修炼,着力科技创新,深化管理提升,提质增效、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精准瞄准市场实际需求,有的放矢;三是结合市场需求,加大具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投入,迎合消费需求升级,同时,将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终端延伸。四是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应对疫情出台的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把握好疫情后市场恢复性增长可能带来的机遇,做好结构优化和稳产稳收工作。五是疫情期间,无形中培养了人们诸多新型消费习惯,例如,线上化消费(服务+产品)、健康化消费、便捷化消费、非接触式消费等,对此,中纺院将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纤维新材料、纺织材料、检测业务等推广方面,积极推进线上与国内主流电商的合作,驱动下游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六是积极推进企业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

    中纺新材料车间
     
    疫情扩散、石油大跌、贸易摩擦
    三大影响作用 不确定性增强
           《中国纺织》:对于即将接近尾声的2020年第一季度,您如何总结?对行业今年的运行又有着怎样的预判?
            庄小雄:
    2019年,纺织原料产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中美贸易摩擦、国内需求放缓、下游纺织企业结构调整都深刻影响着原料市场走势,这些因素导致纺织行业“暗潮涌动”,各主要原料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该态势也延伸至2020年。本年度,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发展前景不确定性较高。
            首先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纺织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将使企业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面临外贸订单流失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发展不确定性。从目前疫情的发展趋势来看,疫情已开始在全球扩散,预计需求方面也会有减少趋势,纺织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其次,近期石油大幅度下跌,由于原油是很多产业链的最上游,原油价格的涨跌将极大地影响工业品乃至消费品的价格波动。在原油暴跌以及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下,PTA、乙二醇、涤纶长丝的行情或将雪上加霜;三是尽管当前中美贸易战暂停,但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也还未消除;但从积极因素来看,全球经济总体将延续温和增长态势,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不会改变。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着重稳增长、防风险,并将完善中小民营企业政策环境放在更重要位置。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已开始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逐步缓解经营压力。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有益于改善我国外贸环境与市场预期,减轻出口企业压力。

    核心技术、全产业链、标准配套、延伸终端
    四大启示引领 变革创新发展
           《中国纺织》:据悉,在疫情期间中纺院连续两天接到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关于物资生产保障的函。中纺院两接“军令”,这样巨大的压力对您有着怎样的触动?这场战疫大考,又让您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庄小雄:
    2月2日,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一封来自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关于请协调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面料生产供应的函》。函中表示:经研究,确定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工信部防护服面料重点生产供应单位,优先满足全国应急调度需求。2月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又向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院发来一封《关于做好疫情防控物资生产的函》,指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要发挥好中央企业科研、生产、资源整合的优势,全力做好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工作,整合医用防护服产业链资源,以最快速度形成生产能力,支持国家统一调拨,支援地方抗击疫情。
            这场疫情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中纺院此次面对疫情能够及时反应,就是因为有着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经验,能够第一时间全力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鉴于一次性口罩和防护服供应严重不足、资源浪费及后处理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中纺院正在加快新一代防护面料的研究开发进程,例如开发具有100%阻隔性能、柔软舒适而且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材料。

           其次是全产业链的重要性。此次面对大考,中纺院第一时间成立了医用防护材料及制品应急工作组,在科技攻关、生产制造、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部署,囊括了口罩机、压条机设备生产,防护服面料生产及全产业链整合,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把控,新一代防护材料的科技研发,以及满足复工复产复学需求的消毒湿巾。
           第三是标准的重要性。在此次疫情紧张的时候,由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欧标、美标与国标之间,国内做外标的防护服及面料企业不能第一时间被国家征用。同时,产业用纺织品是跨领域应用的产品,不同领域的产品标准不能够有效的衔接配套。因此,相关产品的标准化工作还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标准衔接配套。
           第四是向终端延伸的重要性。作为纺织科研“国家队”,中纺院在产业链上游做出了很多科研成果和贡献,但很多没有办法直接服务于人民需要,特别是涉及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的个体防护终端制品。今后,中纺院将延伸至个体防护领域的产品,如防护服、手术服、防弹装甲等,让技术链、价值链和服务链进一步向终端延伸。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