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李水荣:全流程创新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7 评论(0)
        从8 台织机6 间平房起步的村镇制造小厂,到年产值170 余亿的大型集团控股公司,一段传奇般的创业历程,被李水荣演绎得淋漓尽致。
        创业伊始,李水荣跑市场、求援助,饱尝人间冷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不断成长。
        李水荣创业伊始,就曾立下宏愿:把企业做好,带动百姓致富。为了实现这一伟愿,李水荣从企业自身做起,先是把当地百姓招进公司,解决他们的就业。另外,他更是以身作则,着眼家乡未来,公司生产力求环保,做到真正地造福家乡与百姓。


    李水荣 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水荣 全流程创新
       
        在带领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局之后,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的心里还装着两件大事,一是在今年8 月荣盛集团20年华诞,弱冠之礼不能免。二是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构建,此举关乎荣盛乃至整个化纤产业的未来,不容闪失。
       
        挺进产业链上游
       
        20 万元资金、8 台有梭织机,萧山益农镇上临时租用的6 间平房,这是荣盛“廉价”起步的符号。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荣盛起步的时间。1989 年,当时中国企业一派萧条气象,银根紧缩,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而就是在这一不宜创业的年代,李水荣却执著于捕捉变化中的积极信息,逆流而上。创业伊始,李水荣就已显得与众不同。
        尽管时局不利,但在萧绍一带,商业风气早已大开,李水荣审时度势,以销定产,公司成立之初,即在中国轻纺城设立销售机构,紧跟市场潮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当时可谓超前,李水荣的商业智慧由此可见一斑。汗水加智慧,荣盛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1993 年,荣盛已有百台织机的规模,产销也已超千万。
        就在布匹生意如火如荼之时,李水荣开始向上游渗透,进行涤纶丝的生产,并在1995 年成立了萧山市荣盛纺织有限公司,为日后的腾飞埋下伏笔。事实上,在这一年,行业形势已经开始滑坡,而在1996 年,更是急转直下,一批纺织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当时流行论调是:不投入等死,投入找死。这是李水荣进退两难的时刻,许多同行和亲朋劝李水荣趁早全身而退。李水荣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卖掉100 台织机,投资1200 万元,加码涤纶加弹项目,此举近乎孤注一掷,立时引起一片哗然。
        今天看来,李水荣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过人胆识与超前智慧。1997 年下半年,行情开始转暖,涤纶加弹丝市场需求猛增,荣盛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关口。此时的李水荣,已经越发地清晰了荣盛的定位:进军上游原料领域,走大投入大产出之路。
        创业至今,荣盛成功实现了由传统的织布向石化、聚酯、纺丝、加弹一体化生产的产业链集团跨越,完成了小到大的蜕变,集团现有员工5000 余人,总资产120 多亿元,主业已形成PTA 300 万吨、聚酯60 万吨、纺丝55 万吨、加弹35 万吨的生产规模。
       
        全流程创新
       
        荣盛一直保持长久而出色的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以及产品上,更渗透到企业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系统、市场还是服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为荣盛带来了快捷的流程与运行的便利。至诚至信的经营理念,成熟合理的绩效考核、科学实用的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技术创新,这些是荣盛创新体系的核心所在,而由此建立起来的高效管理机制,绝非自欺欺人的花架子,这里大到规章制度,小到奖惩细节,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效率。
           “诚信立业”一直是荣盛人不变的信念。创业初期,荣盛因“说话算数”而获得各界信任。当时日本一家设备供应商给了荣盛“谈判最精明,付款最爽快”的评价。今天,荣盛则进一步打造企业信用体系。荣盛率先在我国同行业内实行以三个月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货款;率先在行业内对客户进行信用分级管理;率先在同行业内实行现金返利政策。这一系列措施,赢得了客户的极大信任。去年,浙江省企业信用促进会和省工商企业信用研究与评价中心将荣盛集团命名为首个“企业信用研究基地”。
        在考核管理方面,荣盛的绩效考核已基本实现全部门、全员覆盖,并且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正后,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绩效考核,不仅使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而且对实现集团的成本领先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对DTY 销售部的考核为例,仅在周计划完成和差额管理两方面,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1000多万元。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荣盛的ERP系统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作流程得到优化,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有效提升。销售模块升级后,业务处理时间每单由从前的10 分钟缩短到5 分钟;售后服务模块引入后,客户投诉处理时间由7 天缩短至3 天;金税系统接口的开发,使客户等待时间缩短了50%……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更是深入荣盛血脉,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始终伴随荣盛产业调整的全过程。近几年来,荣盛多项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的累计投资就达20 多亿元。目前,荣盛不仅在硬件设备上具有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队伍,并与各研发机构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企业每年都有两个以上项目通过各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并多次在各级科技进步奖评比中获奖。2007 年,荣盛同时拿下了“中国名牌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块牌子,率先成为全国化纤行业中同时拥有这三项荣誉的企业。
        事实上,上述层面只是荣盛系统创新的冰山一角,荣盛之所以能够大进大出,跨跃成长,既得益于超强的资本实力和独到的投资眼光,更受惠于企业内部运营的流畅与环节的融通。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产业未来
       
        “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 是萧山钱江世纪城的一部分,由中国化纤协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政府与浙江荣盛集团三方合作,荣盛集团计划独家投资50 亿元人民币。据介绍,该项目建成之后,这里将云集国内外化纤大型企业、贸易商、生产流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区域运营总部和研发中心。与之配套的是化纤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化纤产品检测中心、行业信息物流中心、行业电子商务中心、金融投资中心和外贸服务中心等机构。行业权威人士预测,这里将产生每年300 亿元的产值、30 亿元的利税,并带动全行业及周边产业的发展。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该项目甚至将有实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化纤产业总部和研发基地。
        事实上,不断向上游挺进的过程中,李水荣已经意识到,这一曾经的蓝海领域,也正成为竞争白热化的产业红海。更何况,向原料领域的延展,到PTA 层面已告一段落,继续往上,民营企业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这不再是资本与实力的考量。另外,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专题调研组调研显示,萧山纺织化纤行业尚有八大病症,包括产业链结构不太完整、高新技术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能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常规产品为主、面料出口依存度偏高、市场营销手段传统、过于依赖周边市场等问题。很多问题荣盛早已有所察觉,但也在所难免,尽管这并非李水荣本意。这一切,都让李水荣觉得,兴建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太多意义。在他看来,这一大型投资决非仅仅是为了荣盛一个企业的发展,而是力求集聚一批国内外大型优秀化纤及相关企业,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竞争,汇集全球最先进的化纤生产和织造技术,并通过化纤行业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化纤及纺织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既是荣盛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产业的未来。
        荣盛今日之地位与影响,让李水荣在制定新的发展目标时,自然要兼顾行业全局。中国化纤产能占世界的将近一半,而萧山又是其主要聚集地,行业和企业都需要这样一个集约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中心。“这里今后肯定会发展得很好。”李水荣说,“我们现在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支持,也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化经验支撑,没有理由搞不好。而且这个项目既是为企业自己,又是为行业和社会服务。”显然,对李水荣来说,“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有着更多的内涵与外延,这不仅是他与时俱进的大手笔延承之作,更兼具着责任、使命与未来。震惊业界的同时,李水荣也将完成荣盛由上一个20 年辉煌到下一个20 年辉煌的循环。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