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俞建勇:“学院派”的超越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1 评论(0)
        俞建勇是高校教师中科技创新的典范。他倾心倾力于多学科合作和科研产业化,使教师反哺产业的成效不断显现;他始终不渝着眼于产业升级进行科学研究,整合并完善了大豆蛋白和黄麻这两种新型纤维的产业链,为突破纺织行业原料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活中的俞建勇很和蔼,没有人见他发过脾气,跟学生交待任务都是商量的口气,然而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点害怕他,因为他总能“温柔”地问到工作的“软肋”上,这份认真让人心虚不已,也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他们私下里称俞老师“无为而治”。
        这就是俞建勇,一个衷心希望一天有26个小时的年轻的教授。


    俞建勇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俞建勇 “学院派”的
    超越

        作为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充分发挥了这一多学科合作平台的优势,极大地推进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学科与企业间的联合,为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开辟了新模式。
        他了解产业,有清晰的创新思路,他认真勤奋,是精通多门学科的通才,他的团队和学生热爱他,将他的累累业绩整理成册,替他报名参加年度创新人物的评选,这才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了一个自信、务实,快乐、谦和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教授俞建勇。

    创新服从产业需要

        作为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近三年内,俞建勇在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技术、纺织产品设计的研究和开发领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申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8项,授权8项。
        除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现代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头衔以及众多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外,俞建勇教授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是一个深刻了解产业需求的教授。
        长期以来,他对行业发展投入了巨大关注。“十一五”期间纺织规划重点项目中的绿色环境友好、非棉纤维两大课题及其下十余个子课题,就源于他的合作团队,源于他自己的辛勤劳动。纺织行业里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很多,提炼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那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民经济必需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尽管这是一项“义务劳动”,俞教授仍然组织自己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大量国外最新资料,孜孜以求。
        正是基于集中力量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题这一原则,俞教授从不避讳“老生常谈”的课题,哪怕这个课题是行业反反复复提出来多年、多次的。他在思考,为什么这个课题被反复提出,说明我们在这点上很长时间里没有获得重大突破,所以更需要带领智力资源团队来攻克这一个个反反复复出现的堡垒。俞教授跟学生笑谈,“不过这样的论文就不太容易评得优秀论文了,那要新奇特一点才行。”
        俞建勇是高校教师中科技创新的典范。他致力于多学科合作和科研产业化,使教师反哺产业的成效不断显现;他始终不渝着眼于产业升级进行科学研究,整合并完善了大豆蛋白和黄麻这两种新型纤维的产业链,为突破纺织行业原料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从联合社会资源深入

        对于科技创新,俞建勇教授选择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协作。正如他所说的,为解决问题,他会调动不同学科的智力资源、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源。
        俞教授自2005年起开始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一学院是整合东华大学与纺织相关学科力量的纺织研究平台,目的是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俞建勇充分发挥了学院这一多学科合作平台的优势,极大地推进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学科与企业间的联合,为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开辟了新模式。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俞教授发现,很多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是“拿来即用”,这种理想主义往往导致企业乘兴而来,失望而去。于是俞教授开始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告诉企业,“大学是创新的支撑体系,而不是供给体系”;一方面,正视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差距,深入企业帮助解决产业化问题。而正是对于产业化的努力使他深刻意识到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产品的转型如此,企业的转型亦如此。“技术创新要与经营管理创新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创新效益”,俞教授如是劝告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有所提升的企业,他的认真和高效使他成为众多企业的朋友。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