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点事情”
    作者:闫文佳 时间:2014-08-25 评论(0)

       

        笑呵呵的李从举轻描淡写地说着自己的事。

    从原本低调做着自己的事情,到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的获得者,李从举说,他希望能够把好的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增加应用机会,也想为自己所在的北京服装学院争口气。在这众多奖项面前,他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伯乐,不断地为中国纺织业发掘人才。也许这正是二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做人和做事

    “人嘛,在这个社会上能够干事情的时间真的很少,几十年里,我最大的梦想真的就是想做点事情,对行业有点贡献。人生就是爬梯子,第一个层次是做事,第二个层次是做人。”李从举说了很多遍,这些都是真话,不是假的。

    对他来说,这些最朴实的道理,却在更多的成绩面前告诉我们,他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6年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10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2009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近年来在静电纺丝设备与技术、纳米纤维材料及空气过滤膜、水过滤膜及防水透湿面料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工作,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约18项。


    国内仅有的纳米纤维膜

    2014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李从举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防水透湿服装” 应邀亮相,并向公众进行公开展示。李从举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防水透湿服装”,突出民生科技,强调科技与科普的无缝对接,向公众展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最新科技成果,让百姓亲身感受科技惠民政策,深受观展市民的喜爱。

    “从2004年到北京服装学院开始就在这个实验室工作,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个最早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我不断把实验室的工作向前推进。”

    李从举教授作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直跟踪国际纺织技术的前沿,多年从事纳米纤维技术及应用研究,研制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电纺丝设备及多种功能有机/无机纤维与制品,研究成果为纳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在废水处理等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只有我这里有。”李从举的骄傲溢于言表。他向在座的记者介绍了纳米纤维技术的原理及其产品的优越特性,他说,纳米纤维膜在特种防护服装、空气过滤、海水淡化、污水处理、重金属过滤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十年,成功初尝

    虽然这样的技术突破已经得到各方肯定,虽然北京服装学院为此项目专门批了一块地,正在建造厂房。但李从举还是常常遇到这样的质疑,“在自己的研发成果之后激动人心,但在给企业看的时候,他们会问‘有什么用?可以做什么?’企业现在的需求是直接的成品。”科学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国家很多科研项目的难题,也是李从举的难题。

    回忆最初,能够感受到,李从举在这十年间承受的压力。他回忆道,在最初做电纺丝纳米纤维的时候,只能做一个圈,在2004年的时候,能做这样一个圈就已经很牛了。但很多人会在这时问你,“有什么用?”但在那时一心扑在科研上,想把这个圈放大放大,并没有想到究竟有什么用。但是更多的人在质问,“有什么用?”在这样的问题下,心理压力特别大,会怀疑自己做这个方向值不值。对于支持这个项目的领导也造成很大的压力,会直接导致经费拿不到,同事之间,就在别人都做大布、在做印染的时候,在这种展示力量很强的宏观力量面前。自己只能多发些高水平的文章,但文章最后的重点还是在应用。就在当时刚刚毕业,正是个嫩芽儿,需要大家呵护的时候,却听到这些质疑的声音。经费和大家的支持,都成为奢侈的愿望。

    到今天,十年的时间,这项研究终于有了成果,得到了认可。

    他说,“从实验室的思维到产业化完全是两件事情。有时候想的特别好,也有很多专利,但中国的很多专利的转化率很低。产业化首先要求操作很简单,成本要很低廉,要能够连续运转,不能有事故。但在实验室中,大多不计成本,进口设备常常是首选。而想要产业化,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

    确实,在科研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在实验中,失败更是再正常不过。但,李从举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成功的喜悦和动力能够支撑着你继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克服问题。

    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和理性,让33岁的他被破格评为教授,成为北京服装学院最年轻的教授。那时在评审时,他说“教授就应该做教授的活,副教授就应该做副教授的活”。当然,成为最年轻的教授不是因为这一句话,而是每一项成果。


     

    人的发展是第一位

    “趁年轻,有机会就上,要多干事。”他这样告诉自己,也同样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

    今年,作为研究生新导师培训教师,李从举告诉他们,“做什么都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他的第一堂课也是讲以人为本。他说,只要把人培养好,更多的人和事业才能起来。在现在很多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时,他则认为,应该以人才培养带动一切事情。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的发展作为第一位,才会有事情的成功。

    “我的学生毕业之后工作都很好。”李从举谈起学生,能听出言谈中的自豪和骄傲。在研究生和博士生9月份一进实验室时,李从举就要给他们上第一课,关于人的成长中的探索,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成才。

    “我觉得我对人才的培养比做科研的成果更多。”在学生获得成就时,常常都会记起这位老师的培养,常常表达感谢。李从举做了很多,也得到很多。

    很多同事会说,记得在刚刚进入服装学院的时候,还会在运动会上见到李从举的身影,说起那会儿打乒乓球、游泳,他还饱有那份年轻的热情。但从那之后,学校里却鲜有人可以在运动项目上见到他的身影。从进实验室开始,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空暇。“想玩都没有时间。”李从举,在科研和育人的路上越来越忙,我们在他和像他一样的教育工作者身上,能够看到,中国纺织业的未来。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