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行业,我爱死这行业了”,粘伟诚说。鑫华股份的员工,从司机到技术人员到高层管理者,对粘伟诚的印象出奇的一致:亲切谦和,爱学习,没有领导架子。粘伟诚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这人不好打交道。这是因为他颇具个性的思想总是让与之交往者有距离感。
“他不愿意人云亦云,而总是跟你说他最新的想法,有些甚至当时听来是奇思怪想,这算不算也是一种‘不好打交道’呢?”行政主任翟红兵说,“他发现问题、考虑问题都在我们前面,有的问题本该是我们先发现的,这有时候真的让我很惭愧,感觉压力很大。”
粘伟诚鑫华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粘伟诚:转型升级的海东青
粘伟诚用“爱死”来形容自己对行业的感情,这并不多见,“新的材料可以像我们的皮肤、我们的心灵一样呼吸”,粘伟诚如此描述企业产品。
“这个行业可以生产一切生活中需要的。”因为相信产业空间如此广阔,粘伟诚觉得公司有开拓不完的业务,而产业用的高科技特质又让公司在研发创新上永无止境。
自2005年公司确定“环保拓新、科技兴世”的产业理念,越深耕越发现生机。“只有沉得住痛,才能发掘新的生机,看到新的空间,新纤维新材料决定生活方式”,粘伟诚说,“中国产业用行业市场巨大,如果能够同业共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叫板国际先进企业。”
净化一切不可能的可能
“只有倒的企业,没有倒的产业。无论选择入哪行,只有专注才有可能成为行业标杆。我们也许很小但是很专注,因专注我们能够飞翔得更高、更远。”粘伟诚说。翻开鑫华的产品目录,不难发现品类众多,但是共有一个主题:环保。
“我们向每位员工每个月收取五块钱的环保费,用五块钱唤起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事实证明效果很好。”粘伟诚介绍这一独特的“企业环保法”时,听者都有些疑惑:环保投入不是公司行为吗?为何要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参观整个鑫华工业园之后,疑惑顿消:五块钱志在引导,而不是投入。
鑫华工业园占地600多亩,有生活区、鑫华股份、海东青非织造海东青新材料4大区域,建筑50余幢,但是无论在生活区、车间还是办公楼,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确实整洁有序,不见丝毫脏乱。“环保人人有责”,鑫华用小小五块钱实现了全员环保意识的提升。
十年来,这项环保经费主要用于美化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举行环保知识培训课程,与国家环保部门经常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措施,员工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融合到工作中,构建一种人企合一的良好环境。
粘伟诚反复强调“净化一切不可能的可能”,在他看来,这个产业的魅力就在于实现“不可能”,通过材料改变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了解鑫华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企业理念。在化纤前纺车间门前,有大量塑料碎片,这些碎片来自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被扔弃的饮料瓶、包装瓶等。就是这些“废料”,经过生产线再造,成为环保用品。
利用废弃物品为生产原料,这条循环再生的道路无疑非常符合当今环保节能的理念,那么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也是环保的呢?
鑫华的技术人员说,整个的缝编材料生产过程当中没有加入其它的化学助剂,基本全部是用纤维通过机械加工来做成的,在后处理过程中加入绿色的植物淀粉,整个生产过程当中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
鑫华引进了目前国内乃至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噪音较小,速度快,产量高。以上的三个步骤看似复杂,实际上从投料到成布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大量能源和劳动力的耗费,形成一条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链。
永不落幕的机制
“不创新的风险,比创新高很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粘伟诚在产品定位、市场开拓、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尽显创新本色。“没有永不落幕的制度,只有创新才是永不落幕的机制”,粘伟诚说。
不同于国内大部分出口民用纺织产品的企业,鑫华从进入非织造行业之初,就看准了国外市场较为成熟、需求量大,于是他积极深入调研国外市场,开始向北美、南美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选择了差异化营销策略,走产业用纺织品路线。
粘伟诚深谙产品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是企业的出路的道理。因此,他是以“人进我调,人有我新,人新我创”的发展理念要求自己,避免鑫华参与到市场的恶性竞争当中。“举个例子,一种非织造材料原本是用于运动鞋材的,我们进行技术加工后,将其使用于汽车内装饰产品。我们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能来引导非织造材料的跨行业使用。”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鑫华结合上下游装备的创新,开发出的生产线达到了国际水平,幅宽做到三米,堪称是整个非织造材料加工领域可喜的突破。
“科学来自幻想,技术来自人才”被粘伟诚当作至理名言,他认为人才是创新之本,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人才创新。
在加大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他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2006年公司先后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非织造技术研发中心,和武汉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纺织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鑫华非织造技术研发中心拥有行业内著名专家5名、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6名、博士3名、硕士7名、副教授4名,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16名。研发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擅长各类功能型再生涤纶纤维、非织造新型材料和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国内外领先技术,自主研发了十几种创新产品,被评为福建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强大的科研队伍在鑫华创造了一次次技术突破。今年年初,鑫华就有3个科技项目经过有关专家评审,1个项目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2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面对国内非织造行业起步晚,发展不完善,没有相对权威的行业标准等现状,粘伟诚在不断完善公司自身产品标准的基础上,也试图以自身技术优势促进行业的发展。2008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授权下,鑫华参与组织了三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它们分别为:《针刺非织造纤维片材》、《缝编非织造增强材料》、《针刺弹性非织造材料》。这三项行业标准的制定,为国内非织造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副理事长的职责体现无遗。
“我们一直要求自己做产业,而不仅仅是做企业。做企业是为了产生效益,而做产业是为了产生规模效益,”,粘伟诚说。在他看来,有产业的前景,才有企业的前途。
海东青新材料
6月21日,编号为2228HK的海东青新材料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非织造材料企业。自此,家族企业鑫华股份有限公司走上新的平台,进入新的时代。
海东青这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名称,同时也因为陌生而更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女真族的后裔,粘伟诚选择民族图腾“海东青”作为上市企业的名称,自然有深意。
海东青,在满语中的含义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之称。“海东青上市是鑫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鑫华产业升级的表现;另一方面,海东青上市后将逐步达成规范管理,实现‘家族资本,职业经营’,从而使集团在未来脱离家族模式,接受更多投资人的监督,承担更多的关注”,粘伟诚说。
更广阔的融资平台,更充实的升级动力,更多的责任承担,这就是粘伟诚眼中的上市意义。
“过去的三十年是民生消费品市场,未来将是工业消费品市场。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成熟,民用品牌背后的工业品牌即将崛起”,对于市场,粘伟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企业的出路“不在于市场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市场”,基于此认识,鑫华步入非织造行业,并且越做越强,成为行业先锋。
“循环再造废料回收和非织造新材料是海东青主攻的两个市场,我们的理想是,在后30年工业时代,致力于立足工业消费品市场,不断创新发展,树立行业的标杆,促进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更多的回馈社会”,粘伟诚说。
对于未来,粘伟诚的设想更加充满挑战性。“2010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备战年,我们希望能进入世界产业用纺织品的前40强,在五年计划完成时,希望能够进入15强”,让海东青能够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明星是粘伟诚的理想和期望。鑫华一直坚持“走出去交流学习,再走回来实践创新”的理念。欧美区域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主要发展地,早在2005年,鑫华就努力拓展国际市场,通过进入当地市场来进行学习其发展经验。日前,鑫华已经通过SCSRecycled环保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此认证的非织造企业。目前,外销占鑫华销售的半壁江山。
“我们考虑将公司总部移至北京,启动大中华布局;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进行全球布局”,粘伟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