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陈海林:刃破思维茧房,一个纺织“破壁者”的革命之路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25-08-14 评论(0)

      

     

      在山东滨州无棣经济开发区的华盛纺织产业园里,一位身高逾一米八、相貌端方的身影每日穿梭于生产车间。他举止间兼具学者的沉静与实干家的锐气,指尖拂过面料时眼神专注锐利,谈及技术突破时锋芒毕露——他便是山东华盛创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华盛集团掌舵人陈海林。投身纺织行业三十余载,这位“技术狂人”以“破壁者”的姿态,用知识与创新为纺织业注入绿色智造的新基因。在华盛集团的网站上,首页就出现16个大字“求真务实 高效卓越 开拓创新 共创价值”,这正是陈海林带领企业前行的精神灯塔。

     

      破思维之茧,以知识为刃的掌舵人

     

      “思维的茧房,需用知识的刀刃剖开。”这句挂在陈海林嘴边的话,既是他的自我要求,也是对管理层的铁律。陈海林深知知识的力量,平日里手不释卷,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汲取智慧。他也要求公司管理层精读经典甚至手抄重要书籍——这源于陈海林对“深度学习”的偏执。他坚信,纺织业的突破不仅需要技术设备,更需要打破固化思维的认知革命。

     

      这种对知识的敬畏,让他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板”。在员工眼中,他是首席科研专家:痴迷钻研工艺原理时,能与研发人员从清晨争论到日暮;他直言“规则生来就是要被打破的”,语气里没有丝毫妥协。正是这种对认知边界的持续突破,让他带领团队跳出代工厂的思维定式,转向技术驱动的自主创新。而他为企业搭建的高效、专业运营团队,设有全国超声波染整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程部、生产部、品管部、人力资源部等多个部室,30 余名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健全组织架构,为企业高速和良性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彰显了他“高效卓越”的管理智慧。

      

     

      铸技术之锋,超声波印染的革命者

     

      “这项技术将重构印染业的基因。”当陈海林立于黑板前,为记者画出精准的超声波印染技术示意图时,指尖的水笔仿佛化作跳动的声波,在空气中演绎着一场纺织业的“范式革命”。他对记者详解的是如何用超声波替代传统水染,让印染过程实现极少污水排放——这一技术,正是他倾注多年心血推动的“破界之作”,也践行着“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作为技术型掌舵人,陈海林对创新的赤诚近乎“痴迷”。他推动企业每年将15%营收投入技术研发,在他的带领下,华盛从代工厂蜕变为拥有37项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项(含高价值发明专利2项)的行业标杆。其中,首创的超声波染色工艺完成了“染料溶解—吸附—上染”全流程革新:传统棉染色1吨布需10-14小时、用水120-150吨,而华盛采用的颠覆性平幅加工技术,全程仅需6小时(染缸内生产仅2.5-3.5小时),用水仅40-50吨,染色时间缩短2/3,综合成本降低2/3,染色牢度达4级以上,更节水50%、实现极少污水排放,完美契合GOTS、OCS 等国际生态标准。连阿玛尼等国际品牌都对其面料的色牢度与功能性赞不绝口,印证了技术突破的市场价值。

     

      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为572.01亿米,其中我国针织布染整产量折合为1029.6万吨,根据行业经验,超声波工艺技术渗透率约为1%,经核算全国超声波工艺针织面料总产量约为10.30万吨;华盛纺织2024年超声波工艺针织面料产量2.72万吨,华盛纺织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6.41%。据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华盛纺织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细分行业首位。

     

      华盛纺织6000余万元打造的科研中心与四川大学、东华大学、成都纺织学院等高校形成产学研协同网络。公司不仅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智库,更组建了100余人的专职科研团队,将超声波技术全面融入染整全流程。由华盛纺织主导建设的“全国超声波染整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认定为行业标杆,成为推动印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引擎。

     

      “生产上任何可以提高效率的点,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他的这句话,成了研发团队的行动指南,也让华盛掌握了染色平幅前处理、COPY工艺等世界领先技术,环境污染率与废品率大幅下降。

      

     

      拓产业之界,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纺织是流淌千年的产业,但守旧者终将被梭线缠住双脚。” 陈海林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单一技术。在他的推动下,总投资20亿元的山东华盛纺织科技产业园在滨州破土动工,414亩土地上已建成18 万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与科研楼,以及日处理1.5万立方污水的处理厂,正朝着集研发、织造、染整、成衣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迈进,实现“一个产业园等于一条产业链” 的构想,这正是“共创价值”的生动实践。

     

      这并非偶然。作为香港华盛集团董事长,他早已布局山东无棣基地,更以“链主”身份构建“2+1+2”产业生态矩阵:赋能上游两家织造厂、整合一家染整中心、联动下游两家成衣厂,推动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300余管染缸与13条染整生产线构成的智能矩阵中,全涤生产线正加紧安装,3万平方米成衣车间即将开工,达产后日产能将达300吨,年产值25亿元,税收1.7 亿元,安置就业2000余人。

     

      如今,华盛的智能工厂里,数字化管理系统与能源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系统深度融合,使单位产值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0%,入选山东省数字经济 “晨星工厂”和“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优秀案例”。从“专精特新”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到“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优秀案例”,这些荣誉背后,是陈海林“智能 + 绿色”双驱动的战略远见,也是企业“诚为本・以质为先・绿色织造・科技印染” 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诠释。

      

     

      守初心之志,让纺织业流淌新活力

     

      “华盛取中华强盛之义。”陈海林凝视着集团橙黄色的logo——中间的“H”与渐变“S”,恰似他用技术之梭编织的产业新图景。从2018年华盛集团成立,到2019年山东华盛创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再到如今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如优衣库、斯凯奇、阿迪达斯的核心供应商,近三年累计创收9亿多元,他始终坚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信念,也始终将 “发展智能化、人才高端化、市场全球化、品牌国际化”作为战略目标。

     

      这位身材挺拔的纺织领军者,用数十年深耕证明: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当他站在产业园的蓝图前,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当年在黑板前讲解超声波技术时如出一辙——那是对技术的笃定,对产业的热爱,更是对“绿色印染世界领先企业”愿景的执着。

      

     

      陈海林的故事,是一位“破壁者”的传奇:用知识剖开思维的茧房,用技术打破行业的边界,用生态重构产业的未来。而他笔下的超声波印染示意图,早已不是简单的工艺图纸,而是中国纺织业向低碳未来迈进的清晰路标,指引着企业在 “求真务实 高效卓越 开拓创新 共创价值”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