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到雪达集团,每天都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董事长张皓走在车间里,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向工人们了解今天的生产情况。这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源自他童年记忆里父亲张世安的身影。“现在自动化程度高了,但制造业归根结底是‘人’的产业。”说这话时,他抚过展厅里那台1975年的老式缝纫机,金属光泽里倒映着两代企业家的身影。
“传统产业并非夕阳行业,科技赋能方能打开广阔市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董事长张皓的这句箴言,既凝聚着两代掌舵人的智慧结晶,又昭示着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1975年16人的乡镇小厂到如今2000余人的纺织现代化集团,从资不抵到年产值超15亿元,雪达50年来的成长轨迹堪称一部中国纺织产业的微型发展史。
薪火相传:栉风沐雨的创业史诗
1975-2016:铁血丹心铸就行业基石
1975年8月,即墨县南泉公社,南泉陶瓷厂始建。一年后并入南泉公社针织厂,更名为即墨县南泉公社针织厂。创业团队仅16人,全部家当是12台二手针织机和3万元贷款。厂房漏雨,员工们就拿脸盆接;电力不足,工人们轮流摇动机器。
1983年的寒冬,企业濒临破产边缘。时年27岁的张世安临危受命,在担任厂长的就职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三年内不扭亏为盈,我主动辞职!”为省电费,张世安要求“人走机停”,自己却总在深夜偷偷返厂调试设备。这种近乎偏执的节俭,让资不抵债的小厂在这场危机中存活下来。这位后来被称作“铁血厂长”的创业者,开创了雪达发展史上多个第一:1997年,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7年,引入日本JIS标准管理体系,产品打入东京高端商场;2012年,“雪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6年9月18日,34岁的张皓正式接任总经理。彼时的纺织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东南亚低成本竞争导致订单外流。张皓在首次高管会议上直言:“如果只守着代工老路,雪达迟早会沦为历史名词。”
身为“二代接班人”的同时,张皓清楚地认知到,自己更将是“新一代的创业者”。尊重传统的同时不被传统束缚,要先“扎根”,再“破土”。他深入车间学习纺织工艺、供应链管理等基础环节,理解父辈积累的行业细节,如面料特性、成本控制等,这些经验是后来创新的基石。他连续三个月以学徒身份轮岗织造、染整、成衣全流程。在定型车间,他发现老师傅凭手感调节温度的方式,竟比自动化设备更节能。“这是数据系统无法捕捉的隐性知识。”这段经历促成了张皓的管理哲学地基——“传统与科技不是替代关系,而是DNA的双螺旋”。
勇于挑战惯性思维,打破“我们一直这么做”的思维定式,张皓要做的,是用数据证明创新重要性。
科技破壁:一根纤维的产业革命
2016-2021: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跹
2016年寒冬,张皓带队赴日本考察时,偶然看到在化妆品生产线使用的各种植物精油,返程的航班上,他在餐巾纸上画出了“面料养肤”的产品雏形。随即联合日本近绢公司,成功研发玫瑰精油纤维、茶花油粘胶纤维等系列植物精油功能性面料,让服装成为“穿在身上的化妆品”。自2017年问世的各类植物精油纤维内衣,实现了长久保湿亲肤、天然抗菌功效,成为集团首个单品类销售额破亿的爆款。
这就是张皓用科技重新定义传统行业的理念,当时的他已经深知,技术创新将在未来形成最大的颠覆力。
在研发石墨烯纤维内衣时,许多老师傅认为“布料保暖就够了”,但年轻消费者需要的已经是“智能温控”。张皓带着工程师们连夜分析日本客户的检测报告,发现对方在隐性要求抗菌性能。那晚,张皓决定调整石墨烯材料配比,最终产品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日本JIS L1902标准。产品上市后成为爆款,验证了技术溢价的可能性。
像这样令人难忘的创新革命,张皓带领着雪达走过了很多: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入全球化批量定制系统,生产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0%,实现了智能制造的“三级跳”,2017年张皓引进全流程ERP管控系统,实现购、研、产、销一体化管控;2020年部署UHF RFID系统,每件成衣从裁剪到出库全流程可追溯;2022年着力打造D2M全球定制平台,日本客户上午下单,青岛工厂下午就能启动生产。
随着中国纺织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用户思维倒逼改革,张皓开始了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并与国际品牌合作的策略。从B2B到B2C的视角转换,代工时代只需满足客户订单,做品牌后必须直接洞察消费者。张皓带领雪达建立起用户试穿体制,小步快跑试错,推出新品牌时采用“线上预售+限量款”模式,降低库存风险。在全球化视野下开创本土创新,学习国际品牌,但拒绝照搬,以柔性供应链支撑品牌发展。
就这样,雪达集团从代工到创立“贝可莱”“咔伦奇”等品牌,并与NICI 等国际品牌合作,成为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代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益于技术研发与功能性创新不断提升,雪达品牌正从“低成本制造”转向“高技术附加值”,如玫瑰精油纤维、茶花油纤维等“面料养肤”技术,以及石墨烯系列产品,呈现出中国品牌在功能性纺织品领域的不断突破。智能制造与供应链效率不断提升,例如雪达通过全球化定制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智能裁剪、模块缝制等技术实现,显示中国品牌在柔性生产上的优势。
星光不负赶路人,雪达品牌价值与国际认可逐年攀升,入选“全球服饰品牌价值50 强”,国际消费者对国内品牌质量与服务认可度显著提升。
继承的下一步是赓续,新鲜的年轻血液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张皓看来,对待年轻员工首先要了解年轻职工的想法,年轻职工有想法,有闯劲,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创造业绩,集团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
在对待年轻职工方面,张皓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成立人才基金,鼓励创新和小改革小发明,收集采纳合理化建议,对做出贡献的人员及时有效地进行物质奖励,对待年轻干部员工做到多指导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集团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活动,鼓励职工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培育一支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雪达的“柔性专家引进制度”就是旨在扩大支撑集团发展的技术创新力量,根据集团产品研发需求,有针对性地吸收兼职大学教授、专家等,为集团技术创新培植更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同时还能将专家教授的理论性科研项目通过集团的生产运营转化为现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提升集团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从接班人成长为企业领军人的历程中,见证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里不断破局,张皓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初心:“在传承中升华,在坚守中创新。”
双循环战略:在变局中开新局
2020-2025 :百年变局大考中的突围
2020年2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发展环境的重大考验。正当疫情最严峻时,张皓做了一个决定:改造5条生产线转产口罩。生产管理部长李平坦言:“当时连熔喷布采购渠道都没有,张总亲自联系熔喷布厂商,三天内解决了原料问题。”这批口罩不仅为当地防疫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成为打开欧美市场的“敲门砖”。
在东昇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柬埔寨籍领班索卡正用中文指导新员工操作JUKI 自动缝纫机。这个投资3.2亿元的海外基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雪达速度”:人力成本降低40%;对日出口关税减免8%;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2天。
在雪达的智能工厂,每件衣服都植入RFID 芯片。这个耗资1.2 亿元的系统,让张皓能实时调取柬埔寨工厂的缝制数据。
现在,雪达已在柬埔寨设立1200人的生产公司,东南亚生产基地的设立在降低用工成本、减免出口关税、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东南亚的布局比国内发展更具优势。下一步雪达将以东昇公司为基点向周边东南亚国家辐射,设立专门的海外事业部,从事海外生产基地建立、管理、贸易和洽谈,推进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实施。
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黑天鹅事件频发,全球经济面对着更多更复杂的不确定性,张皓也保持着未雨绸缪的思考:“当前形势下,雪达的选择是:将根扎的更深,通过技术研发夯实‘硬实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强化公司管理,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将业务拓展至全球化经营,实现集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5 年,我们将把行业的‘不确定’转化为集团的‘超车机遇’,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价值链更高端,使集团的发展稳健、持久、有力。”
张皓认为,雪达需要继续坚持“以出口为主,内外销并举”。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深耕日本市场的同时,找准时机适时开发其他地域客户,打牢支撑集团发展的外贸出口市场根基,通过抓住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机遇,着力开拓内销市场,打造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与贴牌加工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经营体系;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行一体化运营,稳步壮大自主营销团队和销售网络,扩大自主品牌的生产和销售业绩。
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雪达的竞争力,创造出高附加值和高质量的产品,使雪达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通过创新可以使技术工艺更加先进高效,指导车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更低的能源消耗,突破纺织服装行业用工短缺的困境。通过创新如少水染色甚至无水染色、一浴法染色等先进技术,有助于减少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废水排放,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而对于下一步技术改造的升级方案,张皓已是成竹在胸。雪达将加快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步伐,建成现代一体化研发检测中心,提高集团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引进织、染、缝自动化生产设备设施,在织造工序引进差异化、多元化生产设备,提高纺织产品的多样化生产水平和订单接纳能力;在染整工序通过配套自动配料、送料系统,降低染整工序的工作强度,提高供料体系效率;在成衣工序,不断引进模块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提升成衣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依赖度。
在品牌未来布局上,张皓为雪达细分市场与场景化产品,功能性细分针对户外、运动、健康等场景,更加深化技术壁垒,绿色消费理念升级,未来环保面料将成为竞争力关键。持续推进数字化与AI深度应用,设计端通过AI 设计工具可实现“指令生成样衣”,缩短开发周期,营销端通过AI 导购、库存优化系统助力精准销售,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产业链数据。
随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更加频繁,张皓深知,海外布局需规避贸易摩擦并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品牌输出、品牌融合提升全球影响力。可持续与循环经济越发重要,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转型趋势不断加大;跨界融合与生态构建,IP 联名未来可拓展至影视、游戏等领域,生活方式与品牌联名,将服装与餐饮、文化结合,增强用户粘性。
环境严峻,唯有苦练内功。张皓带领雪达通过技术赋能成本管控,引入数字化生产系统降低能耗,针对成本增长的巨大压力,通过成本管理,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洽谈,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大批量采购降低单价等方式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5%。实行差异化产品布局,重点向医养健康、智能穿戴、防辐射军工领域拓展应用开发。不断物色打磨贴合集团发展实际的新材料、新技术,形成供应链及销售链的自主可控,构建更加有效的“研、产、销”对接体系,打造雪达健康、舒适、时尚、实惠的产品特色加强自主品牌发展。通过NICI品牌与自主品牌的结合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知名度,加强品牌广告宣传,从外穿为主的童装品牌逐渐向内衣小批量、多品种延伸,以优异的服装品质、超高的性价比不断开辟市场份额,实现市场份额目标化,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定准集团品牌化战略发展方向,通过直播、团购、预售、代销等多渠道加快自主品牌发展。
向新而行:百年企业的基因密码
2025~ 未来:让中国纺织站在全球价值链顶端
回望半个世纪征程,雪达的故事里既有老厂长张世安“每天巡检每一个车间”的执着,也有新一代掌舵人张皓“用科技重新定义纺织”的魄力。在即墨总部大楼前,那棵建厂时种下的雪松已亭亭如盖,恰似这家企业的真实写照——根植传统产业的沃土,却始终向着创新的阳光生长。
雪达的50年,是三代工人一针一线的积累,是实验室里一次次失败的尝试,更是全球化浪潮下的敢为人先。50 年的成就属于每一位雪达人。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从退休老同志到新生代骨干,大家共同努力铸就了今日辉煌。
“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雪达人的拼搏奉献,特别是我的父亲张世安厂长,他以不惧困难、敢于进取的精神,带领企业从濒临倒闭到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回首来时路,张皓满是感慨。今天的雪达仍然秉持“人和、创意、勤俭、求实”的企业理念,传承老一辈的创业精神,这是属于雪达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张皓所说:“雪达的过去,写在缝纫机的针脚里;雪达的未来,将刻在量子计算机的芯片上。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件衣服,更要让中国纺织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顶端。”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皓为雪达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布局:一是做强主业:深耕针织服装研发生产领域,提升产品品质,巩固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链延伸:创新产品,始终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拓展至安全防护、医用纺织等新领域,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品牌国际化:依托柬埔寨生产基地,加速“走出去”战略,投资品牌运营,创建自有品牌,向国际品牌看齐。
“我们相信,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市场开拓,雪达将在下一个50 年再创辉煌。”在迈向百年企业的征程中,在企业领军人张皓的带领下,雪达人将保持“拼搏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产业变革,以更加坚定的信心迎接更大挑战。
50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知来路方能明去处,雪达的过去由奋斗书写,雪达的未来将由创新与团结定义。雪达的下一个目标,是让中国智造的面料成为世界时尚的风向标。
百年织梦,弦歌不辍。
 |